加州圣荷西郊外的橡樹大道23號,42歲的脊椎按摩師珍妮佛·彼得森正踮腳整理堆到天花板的收納箱。四歲兒子的樂高飛船、九個月大女兒的嬰兒車、丈夫史提夫的牙科器械,把這套60平米的兩居室擠得只剩一條窄道。硅谷的晚霞將遠處的獨棟別墅鍍成金色,而窗內(nèi)墻上的便簽紙記錄著殘酷現(xiàn)實:"房貸利率6.8%,首付缺口$12萬"。
這對年薪27萬的夫婦曾無數(shù)次計算過購房的計劃。當史提夫用牙科診所的X光片當草稿紙,畫出第17版財務(wù)模型時數(shù)字依然刺眼:"中等價位房屋154萬,首付30%需46.2萬,月供46.2萬,月供46.2萬,月供8600——這相當于我們月收入的92%。"珍妮佛撫摸著女兒襁褓中抓著她手指的小手,想起二十年前父母買下這片街區(qū)時,房價還不到現(xiàn)在的四分之一。"我們像被困在金色牢籠的倉鼠。"珍妮佛展示著手機里的租房APP,3600美元/月的聯(lián)排屋選項下,標注著"需提前一年排隊"。全家每月2500美元的租金,已讓儲蓄賬戶增長如蝸牛爬行,而Zillow的房價曲線卻像失控的火箭。當她給老家明尼蘇達州的母親視頻時,鏡頭掃過堆滿兒童用品的客廳,母親驚呼:"這和我們當年首付的客廳一樣大!"
據(jù)美國房地產(chǎn)經(jīng)紀協(xié)會統(tǒng)計:首購族平均年齡從1993-2018年的30-32歲,飆升至2023年的38歲。珍妮佛的診所里,28歲的接待員艾米麗剛結(jié)束第七次租房合同:"我每月存1500美元,但房價漲速是存款的3倍。"這種無形中的焦慮催生出年輕一代向得州奧斯汀、田納西納什維爾遷徙,留下圣荷西日漸老去的"租房世代"。
彼得森夫婦的困境折射出更殘酷的悖論:史提夫的牙科診所因硅谷人才涌入生意興隆,但這份收入?yún)s追不上房價漲幅;珍妮佛的病人中,越來越多科技新貴咨詢"壓力性脫發(fā)",而她自己每晚在記賬本上劃掉的數(shù)字,正成為這個時代的集體創(chuàng)傷。